不知道这个功能,
有人用过吗?
感觉咋样?
01
“好烦呐,还有十多天发工资,想买的都买不了。”
“这有啥,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开通先用后付的功能,你先买,等到货后用几天再付款呗。”
“也是哎,到时候工资就下来了。”
……
在公司听到这段对话的我,立马打开了购物软件,这才发现原来好多商品的页面上都贴着一个绿色标签:支持0元下单,确认收货后再付款。
我好奇地下了一单,发现还真的能给你正常配送,等你点击确认签收后才会自动扣款。
由于我买的丝袜颜色不对,只需要轻轻点击下“退货”,预约一下快递上门时间,订单没多久就会自动取消。
期间不涉及任何金钱交易,不止拼多多,淘宝也有类似的机制
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样很便利,以防后续不合适退款的麻烦。
等过了几天,我才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了。
02
那天后我发现公司快递存放室堆积了不少快递,而很大一部分的购买者就是以上的对话者,我的同事小林。
由于我们住的比较近,我每次周末去菜鸟驿站都能发现她拎着大包小包的身影。
我才反应过来,这种机制的本质和花呗、借呗没什么不同,就是提前消费。
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直到第二个月,发完工资没几天她就和我提了借钱的事。
我问及原因,她只轻轻地点开拼多多,确认收货的商品数量有15个。
……
原来这就是各类平台的高明之处,从每笔小额订单开始入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以透支未来的资金,来满足当前的购买欲。
而“先用后付”这类功能,又比花呗、借呗来得更加轻易,更加容易产生依赖。
你会觉得每笔订单没多少钱,等到积少成多你才开始意识到超前消费的恐怖。
这些涉及到的是逾期,还有个人征信。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消费方式和理念已经开始大面积的普及。
03
前段时间iPhone 14的上市,又掀起了一番热潮,很多人嘴上吐槽“库克圈钱,性能没有提升。”
但背地里还是会想要拥有一台。
这个时候点开苹果官方网站就能看到相应的政策,叫“分期免息。”
很滑稽的事,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分手了,想把前男友送的苹果手机卖了,发现无法出售。
原因很简单就是手机还在还款期。
女朋友没了,还留下一笔欠款,可想而知多么不值。
其实很多人购买苹果的原因都不单单是性能。
所以就被厂商牢牢地控制住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14系列上新,13系列就存在下架的现象。
因为商家提倡大家永远保持在换新的路上,以此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
从而使很多人把换新当成每年必要的流程,让购买的执念上升。
这才是透支消费的本质。
04
而生活必需品的定义权,又在谁手里呢,是社会?还是商家?
我们好像本能的忽视了自身的需求。
近段时间我最有感悟的一个观点,来自于我听的播客,讨论到“平板是否是大学生的必需品”时,
其中一个女生说:
“我觉得平板能给我提供的便捷是有,但是很微小,我也不愿意为那些在我需求之外的那点子便利买单。”
的确有人用平板来学习工作,自我提升,但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何尝不能用手机,电脑来替代呢?
产生购买欲的前提得是需求,而不是为了购买欲创造需求。
必需品的定义权应该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能被外界干扰,为购买欲强行创造必需品,从而心里暗示,掉入超前消费和各种陷阱当中。
05
回过头来,任何机制不都是有好有坏吗?
当你学会思考,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时又何尝不能把它当做便利来使用呢?
就拿手机分期来说,我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当你卡里有购买一部手机的钱时,再分期将剩下的钱灵活运用。
像这种方法还有很多。
其实超前消费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判断能力,制定一套自己的消费标准。
按章执行,而不是盲目的失去理智的消费。
成年人的快乐不就是:买单时不皱眉,不透支提前消费,干事业有方向,低谷期有人陪吗?”
最后
巴菲特说过,
“这种站着时代顶峰的人,
根本不为消费主义所左右,
他不接受别的资本家的洗脑,
他不用靠商品给自己定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