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青
巴巴罗萨行动后,曾经无敌的德军装甲部队遇到硬骨,那就是苏联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德军主力3、4、38t坦克与它们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这就是名字T-34危机(由于许多德国坦克手误把手KV-1也当成了T-34,结果德军以敲诈的方式上升到古德里安将军下基层士兵T-34恐慌进一步增加),以应对T-34和KV-德国不仅加快了新一代坦克的发展,而且优先研究反坦克武器。

▲T-34危机加快了德国新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发展。
1941年,德军可以对付T-34坦克反坦克武器主要是PAK38型50mm/L60反坦克炮和PAK40型75mm/L其中46反坦克炮PAK38只能击穿T-34的侧面,对T-34前装甲很弱,更重要的是,这两种牵引炮太重了,德军希望有一种轻便而强大的反坦克武器。
其实当时德军确实有这种武器,那就是LG-40型75mm全重145kg,可直射坦克或曲射提供火力支持,最大射程6.8km,但唯一的问题是,它是为高贵的空降部队开发的(使用大量的铝合金和塑料来减肥),价格相当昂贵,总产量只有653门,泥腿部队不考虑。

▲洋娃娃火箭筒可能是整个二战期间最精彩的管状反坦克武器。
为了满足德军既轻又强的要求,二战只有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两条路可以走,但是如果当时想开发火箭筒,就要面对速燃推进剂的问题,因为火箭筒和火箭炮不一样,火箭炮火箭弹其火箭发动机为了保证射程,火箭筒不好,火箭筒的火箭弹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不到一秒钟,必须保证火箭弹飞出发射筒推进剂已经已经耗尽,否则射手会当场死亡,如果推进剂减少,不能满足范围要求,所以火箭筒必须使用速燃推进剂。
但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美国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美国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火箭筒巴祖卡),其他国家开发火箭筒卡在快速燃烧推进剂瓶颈上,德国人也不例外,所以德国威斯特法伦-安哈尔特炸药有限公司想象力,决定使用左来避免这个问题。该公司于1943年开发了新开发的产品R.Pz.Gr.4312型反坦克火箭筒(绰号洋娃娃火箭筒)自信地呈现给德军代表。

▲洋娃娃火箭筒可以由半履带摩托车牵引,也可以手动拆卸,但无论如何,便携性比携带火箭筒差1800英里。
然而,当德国代表第一次看到火箭筒时,他们的心肺几乎当场停止了,因为即使是知识渊博的德国领导人也会用刀刺伤他们的屁股——睁开眼睛。洋娃娃火箭筒口径为经典88mm,使用简单的轮式炮架,主体由一对炮轮和一个单脚架组成(火箭筒没有后坐力为什么要单脚架?),俯仰角为负18°到15°,左右方向射界30°,此外,还有一个盾牌,它不仅可以抵抗子弹,还可以抵抗火箭弹的尾火焰。此外,火箭筒还有一个楔形枪栓来关闭火箭筒的尾部,以防止火箭筒尾管喷射尾火焰来烘烤枪手(因此,火箭筒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发射,这也是唯一的优势),整个火箭筒系统全重143kg。
显然,设计师完全把小口径反坦克炮的想法放在火箭筒上。火箭筒,一个士兵,足以携带发射的轻型武器,开发了一个100多公斤重的炮架。难怪德国领导当场目瞪口呆。如果连德国人都说你的东西太复杂了,的太复杂了。还有什么英国人说你的菜太难吃,韩国人说你没有体育精神等等。

▲如果连德国人都觉得你太复杂,说明真的很复杂。
对于威斯特法伦·安哈尔特来说,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是,德国人看到了更好的设计——1943年春天,德国人在战场上缴获了美国M1巴祖卡火箭筒被送去测试。显然,巴祖卡是德军真正需要的反坦克武器。模仿巴祖卡的项目立即被列入议程,胡戈·施耐德(即研制铁拳公司)参考洋娃娃火箭筒,认为直接拆下洋娃娃火箭筒部分做成巴祖卡是完全可行的,所以P.Pz.B.54火箭筒正式诞生,直径88mm,德国士兵称之为烟囱,但德国高管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强大和霸道,所以宣传部为它制定了一个更著名的名字——坦克杀手。

▲由于德国仍然无法解决速燃推进剂的问题,坦克杀手有一个小盾牌来保护射手免受火箭弹尾火焰的伤害。
至于洋娃娃火箭筒,虽然它的设计非常离谱,但更离谱的是,德国人真的把它投入到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中。然而,泥浆无法支撑墙壁。洋娃娃比坦克杀手差得多。除了在狭窄的空间发射,唯一的优势是只有一个距离,但这一优势并不突出。洋娃娃预计射程指数为700米,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只能达到固定目标400米和移动目标200米的水平。与坦克杀手相比,它并不比坦克杀手强多少。因此,洋娃娃火箭筒在生产约3000门后停产。与坦克杀手相比,30万件产品的产量不值一提,洋娃娃的绰号也可能因其无用而得名。

▲坦克杀手火箭弹(上)和洋娃娃火箭弹(下)不通用。
更离谱的是,虽然坦克杀手是在洋娃娃的基础上开发的,但其实两者的火箭筒并不通用。洋娃娃火箭弹是机械击发,坦克杀手是电击发,可能是为了防止后勤混淆。两者的火箭弹看起来不一样,洋娃娃更短。至少有一个好消息是,洋娃娃的产量很小,大部分都放在仓库里吃灰,所以你不必费心区分火箭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