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部门给出权威数据: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编发现网络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人口减少不是好事,缺少了人口红利,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比如,育龄人群“想生而不敢生”,本质还是想生,但是基于当前高房价、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现实压力,以及3年疫情原因,导致人们“避难自保”的无奈选择,自己已经生活得太累了,不忍心再把各种“卷”带给下一代。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口递减是个好事,支持“本来就不想生”,这样人口就能递减下去。人们就能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更多。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1

人口减少到多少?

人口降到多少合理呢?有人说10亿,也有人说对半减少到7亿,还有人说保留个位数4亿,莫衷一是。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2

原华荣、张祥晶2010年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剩余水平下降的“实在空间”与“观念空间”》中给出了人口递减目标,现摘录如下:中国的人口减少战略,应以把人口缩减至3亿~4亿为目标,并分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现实——政策目标阶段(2010年~2030年代)

不断降低自然增长率,使“零增长”尽早来临,峰值人口尽量偏少,由此减少21世纪人口存量和小规模人口目标的早日实现。这是一个关键,且除加大控制力度别无他择的阶段——即使维持现行生育政策而不允许独生子女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年平均人口存量在21世纪前半叶仍有14.25亿人,为20世纪后半叶的1.56倍。若稍有放松,人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而构成可持续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二阶段:经济——社会目标阶段(2030年代~22世纪中叶,共120年)

在该阶段,实施人口负增长战略,用12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口总量由上一个阶段不超过15亿人的峰值降至22世纪中叶的7~8亿人。由此,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重建、环境恢复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口环境。在该阶段,年人口递减率约5.7‰,每年减少620万人左右。

■第三阶段:生态——伦理目标阶段(22世纪中叶~23世纪末,共150年)

在该阶段,继续实施人口负增长战略,用150年左右的时间,到23世纪末使人口总量降至3~4亿人。由此,使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保证给其他生命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生命平等和生态可持续之宗旨。在该阶段,年平均人口递减率约5‰、每年减少270万人左右。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3

近现代人口多次下降

远的不说,近现代我国人口就曾多次出现阶段性的下降。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4

一个是清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解放战争阶段,中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阶段,那就是从1850年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1850~1868年共19年间,人口由4.3亿锐减至2.6亿,减少约1.7亿。随后人口缓慢增长,用了大约40年,直到1928年才恢复至1850年的状态。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5

还有新中国成立后10年左右,我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饥荒,我国也出现了人口降低的情况。1985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60年与1959年相比,全国人口减少1000万。

再有就是现在的2022年,因为社会发展,叠合3年疫情等多种原因,我国人口又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6

人口增加还是减少的争论

对于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人口锐减之后,直到民国时期,用了40年才逐渐恢复。那时对中国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的认识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孙中山等乐观的观点,应增加人口

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不存在人口压力,中国地大物博,人民勤劳节俭,只要改良社会制度,大力发展生产,改善人口分布,人口就不会过多,甚至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动乱,人口有下降趋势,应提倡增加人口。其代表人物有孙中山、杨效春、张履鸾等。

陈长蘅等悲观的观点,应减少人口

他们为中国人口已经严重过剩,人口过多已经成为中国贫穷、落后、动乱的根源之一,应节制生育。这一派学者大多赞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代表人物有陈长蘅、许仕廉、陈达、彭一湖、董时进等,陈长蘅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

时至今日,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但是关于人口是需要增长、持平还是减少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没有明确结论。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7

生态学上看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了?

为什么没人敢拍1959大饥荒1960年大饥荒饿死多少人插图8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 第4卷 明时期》中从生态学角度,给出了他的看法:

当一种迁徙动物种群生活区的生境趋于恶化,食物发生短缺时,它们总是以向外迁移来逃避不利空间。当无法作这种逃避性的迁移时,它们就会降低种群的繁殖速度来适应生境的变化。相反,当某一区域的动物种群的生境极佳,食物充足,它们就不可能向外迁移,种群繁殖的速度也就大大增加,直至这种高速度的繁殖受到逐渐恶化的生境的制约。

明代初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结束以后,人口的自由迁移变得相当困难。人们只能根据区域内部的资源来安排人口的再生产。历史人口学家已经有证据证明宋元明清时期江南一带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节育方法,对人口生育的控制表现得极有成效和理性。

葛剑雄的研究发现:明代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大约3.4‰,华北地区(从明初至万历八年左右)达到约6‰的较高速度。由此可见,人口密度与人口增长速度有呈反比的趋势。

葛剑雄的这一观点跟现在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越穷越生,越富越不生”似乎有吻合的迹象。

结语

对于中国近61年来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并且有可能持续下跌的趋势,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特此致谢!

1、《英美烟公司在华销售研究 1902-1952版》

2、《世相拾零》

3、《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下》

4、《中国人口史 第4卷 明时期》

5、《剩余水平下降的“实在空间”与“观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