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秋之际,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安广镇永兴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万寿菊竞争开放。毛焕文家族431平方米的万寿菊收获丰收,收入超过1600元。毛焕文大家都称赞:“国家有政策,村委会领导,原来凌乱的院子变得干净漂亮,但也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这是我国庭院经济随着发展壮大的缩影——闲置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振兴,各种形式的“微经济”激活了成千上万家庭的每一个“细胞”。房屋前后种植的绿树、鲜花、水果,与升级改造的精致民宿相得益彰,装饰了美丽的乡村。庭院经济为确保不大规模返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村振兴局发布了鼓励引导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指导(以下简称“意见”),从顶层设计为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让农村庭院经济扎根、成长,让农民享受美丽宜人的田园生活,同时有更多样化的收入渠道。

虽然庭院很小,但有洞天

庭院经济有多少种?

在重庆重点建设的庭院经济名单中,有“小果园、小花园、小瓜园、小水产园、小养殖园”的“五小”农业相关经济,以“小加工、小餐饮、小B&B、小生产、小销售”为主的“五小”非农业经济。

枸杞、苹果、红枣、红梅杏元宝枫黑果花楸,特色经济林木宁夏回族自治区村民家的前后装饰。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人们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特殊的区域,发展牛、羊、鸡等特色养殖业。

本意见将庭院经济分为五类:特色种植、特色育种、特色手工艺品、特色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在实践中,这些行业往往相互整合,形成更丰富多彩的商业形式。

甘肃省在“牛、羊、蔬菜、水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支持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艺品、小企业、小车间“五小”产业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员农民在庭院内建设大、小拱棚等设施,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春季早、秋季晚、利用大田作物上市时差,抢占市场空缺,提高种植效率。

庭院经济的种植效益有多高?通过有效整合闲置的庭院空间,充分利用闲置和不适合在田间工作的劳动力,有时可以获得比田间作物更高的效益。

自2017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动员群众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红果树,平均每户种植20-40株,然后在树下种植土鸡。可以实现复合产业模式产值5000元。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二道河子乡鼓励农民发展芝豇豆种植。2021年,830户1957人参与,平均亩产300斤以上,亩均净利润3000元左右,堪称“一亩园十亩田”。2022年,二道河子乡投资380万元农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芝豇豆制种加工车间、原料车间、包装车间、成品仓储车间,购买比重机色选机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注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持续努力,促进行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农民特别是扶贫人口和监测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庭院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水平不断提高。

打好“政府 市场组合卡

庭院经济作为一个家庭产业项目,与大规模、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需要协调各种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产业形式,探索庭院经济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也是工业生存的内在要求。

如何解决两难的问题?国家农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要做好“政府”工作 市场组合卡。既要突出市场导向,顺应农村产业发展规律,又要加强庭院经济经营者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农业经营实体的综合发展,加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推动;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指导、产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农民为主体,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小规模、大群体、小庭院、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创新,实现庭院经济碎片化向集约化、资源化向产业化、分散化向协调化的转变——

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探索了“大合作小联户”的运行机制:7个乡镇1041户村民设立了104个联户单位,整合了联户单位内的牲畜、土地等资源,分类承包给领导;农民按协议享受分红,户均年增收6400元左右。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天意辣椒公司带动18个乡镇和200多个自然屯2万多名农民在院子里种植辣椒,每亩净收入近6000元;大安市在全市93个行政村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集中收购产品。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产后加工、分拣、包装和品牌建设,有效解决黄蘑菇娘、弱碱小米、粘玉米等销售问题。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协会” 企业 扶贫车间 “小微扶贫站”模式带动群众发展桔梗全县发展了980个小微扶贫站,带动1.9万农民就近工作,其中扶贫户9000多人。

财政补贴、财政支持、技术服务等多项措施并举,东西部合作、定点帮扶、消费帮扶不断加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出台了“菜园革命”奖补政策,根据种植面积不同,给予扶贫户500-1000元的奖补。

2021年,重庆在18个原有深度贫困农村和17个市级农村振兴中,重点帮助乡镇开展“优势特色产业保障”试点,巩固庭院经济“安全防线”。

根据每500亩金银花至少配置一名技术人员的标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成立了60多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许多地方将庭院经济作为农村振兴驻村队伍的重要考核指标。

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扭成一股合力,促进庭院经济在新征程中开拓新氛围,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心。

画出各美其美的融合画卷

20亩菜地、30亩果树、600只土鸡、20多家客栈、精心打造的乡村市场、乡村生态餐厅、农业体验馆等景点相互呼应,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双路镇程子坪村漫步。人们沉浸在庭院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和医疗保健产业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舒适中。

“一片菜地,一片果林,一窝家鸡,一间客房,一桌土饭”,串联起“庭院经济”和“后备箱经济”假日经济”,静乐县的“5 3”模式为百里汾河生态走廊增添了更多的农家情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

畜禽养殖、果蔬种植、休闲旅游、研究保健、电子商务……三维庭院空间格局为“庭院经济” 各种经济形式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本的“增长点”,产业支持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风格转型、三产业一体化发展、休闲旅游建设、总体规划、一体化,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将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形成农村绿色、农民效率和收入的新模式。

庭院经济也是所有村民的参与乡村建设、农村治理的“总动员”。村民们在自己的院子里展示了自己的“伟大行动”,增强了他们的所有权意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文明的当地习俗、良好的家庭习俗和简单的民间习俗遍布农村。

走进安徽省黄山市涉县卖花渔村,粉墙黛瓦的房子里挤满了江南情调,家家户户都摆满了精心培育的盆景,如画的风景让游客眼花缭乱。2021年,花卉渔村盆景年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外国游客超过10万元,旅游收入近400万元,年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

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今天的成就与良好的村风民俗密切相关。村民们帮助亲戚、家庭和邻居。在和谐的氛围中,火花经常发生碰撞,使产品不断创新。村里积极实施“名师带徒”育才工程。目前,已建成86人的老、中、青结合徽派盆景技能专业团队包括国家徽派盆景技能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12人,引导“名师”与“徒弟”形成教学对子,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不断传承。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